在许多人眼中,捏面人不是一项热门的职业。但我觉得,身为非遗传承人,就应该把职业、责任、爱好结合起来,坚守下去。
经常有人问我:北京大学的研究生,干吗要去捏面人?实际上,我在北大学习艺术就是为了更好地捏面人,这是我儿时以来的一个梦想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而我所最爱的,还是一小组一小组的旧北京街头小景……”作家冰心曾在《“面人郎”访问记》中夸赞“面人郎”惟妙惟肖的面塑作品。“面人郎”就是我的爷爷郎绍安,他曾带着面人走出国门,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。爷爷的作品《司马光砸缸》一直被家人珍藏,历经90多年依然色泽明艳、栩栩如生。
我出生于1995年,3岁时就在父亲指点下开始学习捏兔子、猪、蛇等动物。年龄渐长,我尝试捏坐姿小娃娃,却总是捏不好手部。我反复揣摩,一遍遍练习,整整两年才突破难关。到12岁,我已经可以独立创作完整作品了。
面人源于汉代,是以食用面粉、糯米粉为主要原料的一种传统塑作艺术。面人制作一般先采用捏、搓、揉、掀等手法塑造大体形制,再用竹刀灵巧地点、切、刻、划,刻画手脚、头面、神情等细节,最后加上发饰、衣裙及相关插件。“面人郎”制作手法更加细腻,从武将头盔上的花纹、衣服褶皱的颜色,到旗子上的字迹图案、场景中的雕梁画栋,再到人物的眼睫毛、双眼皮、头饰发髻,活灵活现、制作精良。
在许多人眼中,捏面人不是一项热门的职业。父亲也曾说,不一定要把这当作职业,只要把手艺传下去就好。但我觉得,身为非遗传承人,就应该把职业、责任、爱好结合起来,坚守下去。
坚守不代表固守传统,老手艺也有新玩法。除了传统题材,我喜欢结合热播的电视剧、动漫以及社会热点,创作更多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。2021年,我在网上看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女医护人员的照片,她们新剪的短发、脸上的口罩印痕,深深触动了我。我决心创作一个面人,致敬这些可爱的人。怎样才能既不丢掉传统的美感,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呢?我苦苦思索,最终决定将医护人员和京剧中巾帼英雄穆桂英的形象融合在一起,并将面人命名为《巾帼》。
可爱俏皮的“冰墩墩”“雪容融”,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中桀骜不驯的“黑眼圈”哪吒,又“燃”又帅的灌篮高手……为了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,我把作品放到网上,并逐一介绍创作过程。2020年8月,我在网络平台发布了第一条短视频,至今已发布188个作品,有了200多万粉丝。“三英战吕布”是我们祖孙三代都很喜欢的题材,我用3D扫描技术把它转化成数字藏品,通过手机端就可以欣赏并传播,年轻人非常喜欢。
让年轻人产生兴趣,愿意关注学习,是非遗传承的关键。我与几位朋友一起成立了工作室,从事非遗的推广传播和文创产品开发,希望让更多老手艺活下去、火起来。
(作者为国家级非遗北京“面人郎”第三代传承人 郎佳子彧,本报记者施芳采访整理)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3年06月26日 第 20 版)
责编:张靖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关键词: